-
自闭症与脂代谢异常
在美国,每54个儿童中就有一个患有自闭症(ASD),而ASD的临床表现又极具多样化,对应无数种不同类型的基因问题。大数据精准医疗能将患儿与家属的基因、其大脑发育状况、以及其它健康资料协同对照组的数据一起纳入考量后进行多因素分析,助力ASD亚型的细分。在此次的研究中,该团队借助大数据的力量,成功发现一种结合血脂异常问题的ASD类型,其临床症状与遗传机制同其他类型的ASD有着明显的差异。对ASD进行细分后,我们就能进行更为明确的早期筛查并着手于靶向药的研发。
-
脑内炎症反应与阿兹海默症的发病具有相关性
已知大脑内的免疫反应与阿兹海默症(AD)主要病理特征之一的β-淀粉样蛋白(Aβ)的堆积有所关联,但两者间的具体联系却尚不明确。在该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当细菌或病毒的存在造成大脑产生免疫反应后,细胞因子会加强一种简称为IFITM3的跨膜蛋白在神经元中的表达。而IFITM3则会通过改变γ水解酶(一种可将Aβ前体蛋白水解成Aβ的酶)的活性,促使Aβ的生成。在衰老的大脑里,炎症反应和IFITM3都会有所增加,解释了年龄和AD的关联性。IFITM3这种蛋白在该机制中的重要作用示意研究人员可将其视作AD早期筛查的又一生物标志物,AD相关的新药开发也可针对该蛋白进行深入研究。
-
抗胆碱类药物或能增加认知障碍风险
抗胆碱类药物常被用于治疗晕车、尿失禁、膀胱过度活动症、帕金森病和高血压。其中一些为处方药,而另一些可在药房随意购买。一项长达十年的跟踪调查显示,服用这类药物的老年人相比其他同龄人更容易出现轻度认知障碍症状,且剂量越大,风险越高。如果当事人不但周期性的服用抗胆碱类药物且其大脑内亦存在阿兹海默症的早期生物标志物或带有阿兹海默症高风险基因型,那么这类人群患认知障碍的风险将变得更高,约为普通人的4倍和2.5倍。虽然尚未有研究证实减少该类药物的使用能有效降低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但该发现提示我们,日常用药与老年性认知功能减退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
-
听力障碍与老年痴呆症的关联性
中年时的听力障碍是老年痴呆发病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但为何一个器官的病变会对大脑和认知功能产生影响却是个未解之谜。在该文中,作者基于过往的研究结果,总结出了四种潜在机制可用以解释两者之间的联系。其一,可能存在某种潜在的致病机制可同时影响耳蜗、听觉通路和大脑皮层;其二,听觉信号的丧失会减少大脑内认知功能的使用,从而造成脑萎缩;其三,听力障碍会致使大脑借用更多的资源来加强听觉信号的处理,最终造成其它认知功能的处理产生资源不足的情况;其四,也是作者认为最有可能的一种理论,强调了内侧颞叶,这一最早受阿兹海默症影响的区域,在处理短期听觉记忆时的重要作用,并推测听力丧失所带来的内侧颞叶区域的活跃性变化可能会促使有害蛋白的积聚,从而诱发老年痴呆。这些推论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
阿兹海默症高风险人群具有“路痴”特征
阿兹海默症(AD)的一个典型症状为空间导航功能的衰退,然而这一特征不但会在AD发病后出现,在有AD发病风险的人群中也会显现出来。我们大脑的内嗅皮层内存在着一类叫做网格细胞的神经元,这些细胞对整合路线信息并推测自己所身处的位置至关重要,也是最早受AD发病影响的一批神经细胞,而具有高AD发病可能性的人群其脑内的网格细胞其实也早就存在着功能性的改变。虽然在日常生活中这些人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导航障碍,但在无法依靠外界提示物的实验环境中,他们潜在的“路痴”特性就会显露无疑。该结论的发现明确了AD高风险基因型与网格神经功能性障碍之间的联系,并有助于AD的早期筛查和干预。
-
致幻剂是如何与脑细胞受体相结合的
诸如LSD、裸头草碱和仙人球毒碱等致幻剂虽然能使人产生长时间的幻觉,却也有一定的抗抑郁效果。只要能弄清这些化学物质是如何与脑细胞相结合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的,就能想办法开发出既不会致幻又能缓解抑郁症状的新型药物。在大脑中,致幻剂主要会与血清素受体进行绑定,致使神经元进入完全不同步且极其不规则的放电模式。使用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再加上所特殊制备的血清素受体,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研究人员成功拍摄出了一种典型致幻剂在与受体相结合时的高清结构图。这一成果的确立有助于加速抗抑郁和抗焦虑等制剂的研发。
-
研究发现猜测行为的脑神经学基础
人的大脑天生就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能将过往的零散经历整合到一起,以做出合理的推测。虽然这一能力对维持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说极其重要,但脑细胞究竟是如何将所见和所闻的信息联系到一起的却是个未解之谜。在对人脑和小鼠的大脑进行核磁扫描后,研究人员发现,当某一视觉信号的出现意味着奖赏的获得而该视觉信号又与某听觉信号有所联系时,海马体中代表这三者的记忆会串连在一起,并在实验中依次被激活。如果在这之后给予被试一定的休息时间,那么听觉信号就会跳过视觉信号,得以与奖赏信息建立直接的联系。这一结果表明,大脑会在我们休息或睡眠的时候巩固所推测的结论,为不曾一同经历过的事件记忆建立新的纽带。这种在细胞层面将独立的记忆信息联系到一起的能力不但能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合理的推测,还与创造力的产生息息相关。因为,创造,即是一种对过往经验进行重新整合的过程。
-
Unlocking the Mysteries of Brain Chemistry With New Dopamine Sensors
Research from Viviana Gradinaru,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Molecular and Cellular Neuroscience, is cited in this article about dLight1, a dopamine sensor developed by Lin Tian and her team at UC Davis Health, which detects this hormone which is released by neurons to send signals to other nerve cells. When combined with advanced microscopy, […]
-
特定肠道微生物可致多发性硬化症恶化
已知肠道微生物会引发包括多发性硬化症在内的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但其具体致病机制却尚不明确。在对小鼠肠道菌群和免疫细胞进行研究后该团队成员发现,当罗伊氏乳杆菌和丹毒丝菌科的两种细菌共同存在于肠道内时,可诱使自身反应性T细胞对一种帮助髓鞘粘附于神经细胞的蛋白进行攻击,致使多发性硬化症的症状产生严重恶化。使用专门针对这两种细菌的抗生素氨苄西林就能有效改善小鼠体内的脱髓鞘情况,从而达到缓解多发性硬化症病情的目的。鉴于人和鼠的肠道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以验证该结论是否亦完全适用于人类。但毋庸置疑的是,肠道微生物和神经性疾病的的确确存在着某种紧密的联系。
-
轴突外的“支架系统”或成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又一治疗靶点
神经元轴突的变性是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主要特征,也是各种治疗手段所首要针对的目标。因此,找到能在轴突变性后维持其稳定性的因子并彻底弄清其作用机制就变得尤为重要。已有研究发现,在轴突受损后,细胞内部就会进入自毁程序,轴突区域的能量供给会突然下降,最终导致其发生结构性瓦解。而该研究则证实,包裹在轴突外围的神经胶质细胞会在轴突受到损伤后进行剧烈的糖酵解活动,并将丙酮酸、乳酸等能量物质传递给轴突。这一能量补给如雪中送炭,能延缓轴突的衰亡。通过对这些神经胶质细胞的糖酵解过程进行调控,就能加速或减缓轴突的变性过程,从而改变受伤轴突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