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s Pandemic Progressed, People’s Perceived Risks Went Up
In the first week of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 people liv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underestimated their chances of catching the virus, or of getting seriously ill from the virus, according to a recently published Caltech-led study. But as the days progressed, those same people became more worried about their personal risk, and, as a result, […]
-
How Fear Persists in the Mouse Brain
Most people have experienced, at some point in their lives, a sudden unexpected fright. Even after a shadowy figure in a darkened room turns out to just be a chair, your heart rate is still high, your palms stay sweaty, and your senses remain alert for another threat. This sort of lasting response is an […]
-
提示行为有助于减少错误记忆的形成
人的记忆极易受到干扰,特别是在记忆提取并重构的过程中如果有错误信息被呈现在面前,则这些歪曲的情报就有可能会被整合到过往的记忆片段中去。而简单的一个提示,告知所提供的信息可能有误就能大大降低错误信息对记忆的影响。警告和提示对记忆的这种保护作用具体可以体现在与原始事件相关的感觉区域的活跃性上升和与误导信息相关感觉区域的活跃性降低上。该发现对提高目击证词和日常记忆的准确性有着莫大的帮助,并提示了人为干预脑回路以提高记忆可靠性的主要路径。
-
潜意识学习的无限潜力
大脑内有很大一部分的活动是无意识的,这些无意识的活动多如繁星且极其复杂,就连最先进的AI都无法判别出其中哪些是和任务有关的可被利用的信息。然而实验却证实,我们的大脑却有办法依靠这些无意识的活动学习奖惩机制并将其转化成有意识的决策行为。仅需经历200次的试错,实验参与者就能学会如何使自己的回报最大化,且自信心也会随之增长,而他们自身却对该学习过程毫无意识。利用fMRI和计算机模型,研究人员找到了与潜意识学习相关的神经学机制,并发现额叶中所体现出的自信度与基底核内奖赏预测误差的同步对潜意识学习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研究成果揭露了人类学习能力的无限潜能,并提示在未来我们将有可能对无意识学习进行干预,从而加强各种自身技能。
-
树突棘的信息传递规则
神经元树突上的小突起叫做树突棘,负责接收来自其它细胞的信息,并决定这些信息是否重要到需要被放大后传递给别的神经细胞。这一或加强或减弱信号的筛检过程和神经可塑性有关,并对学习和记忆的形成尤为重要。在这项研究中,实验人员发现了这些树突棘传递信息的法则。具体而言,当树突的一小个范围内有多个树突棘接受到了相同的信号,那么这一信号就会被视作是需要进行传递的重要信息。很多神经类疾病常伴随树突棘的结构和功能性改变,而当树突棘产生变化,神经元便可能会无法正常处理和储存信息。像是自闭症或脆性X综合征等疾病患者所面临的学习障碍和智力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通过对树突棘这一结构进行干预,在未来,我们或许有可能改善人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容量。
-
利他行为的学习效率高于利己行为
曾有实验表明,人类在学习利己行为时要比学习利他行为来得更为高效。而这项最新的研究结果则扩充了该结论,证实人类并非永远都是自私的。在学习有哪些行为会危害到自身和他人的时候,参与者对后者的敏感性要明显高于前者。这种避免伤害到他人的亲社会特性甚至能从脑成像图中显现出来。在学习怎样才不会伤害到别人的时候大脑中参与决策拟定的腹内侧前额叶皮层表现出了远高于学习避免自我伤害时的活跃性,并与负责换位思考的社交脑区域产生了较高的联结强度。由此可见,人类的意识并非是完全利己而独立存在的,其亦具有很强的集体性和利他性。
-
大脑的内在状态对决策行为的影响
影响我们决策的不单有外界信息还有我们内在的身体状况,像是饥饿、疲劳等情况都会对行为和决定产生影响。除了自身可察觉的这些状态外,大脑内无法被明确感知到的一些电信号的起伏在决策行为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前额叶和视皮层这两个脑区同时进行长时间的监测后研究人员发现,这两个部位会在个体进行视觉决策任务的时候表现出一种联动的缓慢波动。波动的出现则意味着一种微弱而不可查的兴奋状态,这一波动的潮起潮落被证实会对决策结果产生影响,且这种影响完全不受控于个体的自我意志。该结论的发现刷新了我们对意识与决策行为的认知,且对多个领域都有着深远的意义,不但能帮助我们理解注意力的起伏还能解释脑机接口中脑波信号的变化问题,对以冲动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类疾病亦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
无神论者比宗教信仰者拥有更好的睡眠质量
过往的研究表明,宗教信仰有利于身心健康,而该实验却显示,相比无神论者,天主教徒和浸礼教徒的睡眠情况更糟,普遍未达到美国睡眠协会所建议的睡眠时长,且更容易出现难以入睡的情况。糟糕的睡眠质量不但会损害生理健康,还会对人的信仰产生影响。睡眠时长达标的被试具有更乐观的心态,更相信自己死后会进入天堂。可能对培养宗教信仰来说,一个好觉比什么都来得重要。
-
生物钟调控大脑代谢废物的清洗
淋巴系统可促进脑脊液进入大脑并有助于清除大脑内的代谢废物。已知淋巴系统的这种清理功能在睡眠时更有效,但睡眠的时间点是否会对其产生影响还是个未解之谜。在将小鼠麻醉后研究人员发现,整日昏迷的小鼠其淋巴系统进行清洗的时间依然集中在夜晚。也就是说,大脑中代谢废物的清理并非是由睡眠来激活的,而是受体内的生物钟所调控。在白天,脑脊液会涌向颈部的淋巴结,支援我们的免疫系统,而在夜晚,脑脊液才会涌向大脑,进行清理工作。管控这一节律性流动的是我们大脑内的星形胶质细胞,位于视交叉上核的该类细胞被认为与体内生物钟的调节有关。这一发现为睡眠剥夺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联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指出日间的补眠对大脑清理工作并不具有补偿作用。日夜颠倒将成为神经类疾病发病的一大诱因。
-
线上认知行为疗法可改善失眠问题
在美国,大约有5000-7000万的成年人有着某种睡眠问题。虽然认知行为疗法是目前已知的针对睡眠障碍最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但并非所有人都有机会接受该治疗。而低成本又无需预约的智能线上认知行为疗法则能帮助更多的人提高睡眠质量。这种电子支援系统会辨认出睡眠问题的潜在诱因,包括不良的睡眠规律、压力源和其他各种会影响睡眠的因素。在接受该线上诊疗后,58%的病患有了明显的改善,比参照组高上近三倍,且安眠药的使用也呈现出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