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强的记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未来的变化
新的研究发现,一段记忆在初始阶段被编码得越强,一个人就越容易注意到随后的变化,并把它们整合到他们最新的理解中。 该研究分别在青年群体和老年人中进行,在两天中,受试者将每天观看一部内容为一位演员的一日生活的影片,并回答影片相关问题,同时会使用MRI扫描受试者的大脑。演员的活动可能会有不同,例如第一天使用完瑜伽垫后演员会做伸展运动,而第二天可能会做其他运动,研究员会在这时暂停并让受试者回忆昨天的内容,同时分析这个阶段的MRI信号来量化大脑复原这段记忆的程度,三天后再询问受试者第二天的影片的内容,以及询问内容是否与第一天内容一致。 与传统理论不同的是,当受试者表现出对第一天影片内容更好的复原能力时,他们更有可能注意到第二天影片的不同,这代表记忆检索是实时发生的,在看第二段影片过程中,并不仅是在编码创造新记忆,而是在检索之前的信息并整合处理。研究结果还表明,在老年人中,识别某一事件与之前记忆不同的能力较弱,这可能是导致记忆功能下降的部分原因。
-
记忆创造出“指纹”,揭示大脑的运作方式
一项新的研究展示了如何在大脑活动中监测并量化人们重新构想常见情景之间的差异。 这些独特的神经系统特征最终可以用于理解,研究甚至改善诸如阿尔茨海默氏病等疾病的治疗。 Feng(Vankee)Lin博士称:“当人们想象相似类型的事件时,每个人想象的方式各有不同,因为他们各自有不同的经历。我们的研究表明,可以解码人脑中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复杂信息,并识别每个人所记住的经历所特有的神经“指纹”。
-
记忆的关键来源
大脑对我们的感官所收集的信息进行编码。为了感知环境并与之互动,这些感觉信号必须在有过往经历的存储以及个人当前目标的背景下进行解释。弗莱堡大学医学院教授Johannes Letzkus现在已经确定了这种依赖于经历的,所谓自上而下信息的关键来源。该研究目前已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 新大脑皮层是人类大脑中最大,最强大的区域。两种截然不同的信息流的融合使得其所有重要的认知功能得以实现:“自下而上”的信息流(表示环境信号)和“自上而下”的流(用于传输内部生成的有关过往经历和当前目标的信息)。Letzkus提及,关于如何以及在何处精确地处理内部生成的信息的问题仍待探讨,这促使他和他的团队寻找这些自上而下的信号的来源。目前,科学家成功地将丘脑区域(前脑深处的大脑区域)确定为此类内部信息的关键候选区域。
-
记忆形成的分子机制
已有研究表明,主要存在于海马体中的印迹细胞与记忆的形成密切相关,但其中的分子机制却尚不明确。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在印迹细胞进行记忆的编译和提取时,其内部的染色质会发生一次重组。主要由增强子所组成的一些位置会变得松散,以使得这些可促进基因表达的非编码序列能更容易地与其目标基因进行接触。而这些目标基因则无一例外的都与突触部位的蛋白质合成以及突触棘的数量增多有关,可帮助神经元与神经元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从而起到巩固记忆的作用。该研究表明,印迹细胞中染色质的结构对记忆的形成与巩固至关重要,使用药物干预的方法将这些染色质上的一些关键位置暴露出来,将有助于记忆的恢复。
-
研究发现与长期记忆有关的一名新成员
由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所领导的一支研究团队于近期通过对一参与长期记忆形成的分子通路(eIF2α)进行研究,发现记忆巩固的过程至少由两种发生在不同神经网络中的流程所组成。其一为兴奋性神经网络,刺激该网络中兴奋性神经元内经由eIF2α进行的蛋白质合成可改变突触结构,从而促进记忆的形成。海马体内兴奋性神经元的这一作用早已被研究人员们熟知,而除了兴奋性神经元,出乎意料的是,作为抑制性神经元的生长抑素中间神经元同样能通过调节神经连接的可塑性对长期记忆进行加固。这便意味着,除了兴奋性神经元,我们将获得记忆相关疾病的又一新治疗靶点。
-
工作记忆在大脑中的位置有了更新
工作记忆是我们在处理日常事务时所必需的一个记忆系统,主要负责信息的短暂加工和处理。上世纪70-80年代的理论认为,工作记忆的神经学原理为前额叶皮质中神经元集群的持续性放电。然而,通过小鼠研究,实验人员发现,与工作记忆相关的脑区并非只有前额叶皮质一处。基因分析结果显示,小鼠脑内Gpr12受体的数量与工作记忆的好坏有着紧密的关联性。那些在任务中表现优异的小鼠相比其他实验鼠拥有近2.5倍多的Gpr12受体。并且,出乎意料的是,这些受体并非存在于早先被认为与工作记忆具体密切相关性的前额叶皮质中,而是位于丘脑区域,主要负责维持前额叶皮质与丘脑的同步活动。这两个脑区的同步性越高工作记忆也就越发达。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工作记忆实质上是由两个大脑区域所共同维持。鉴于工作记忆在学习障碍、衰老、精神分裂症、抑郁症以及ADHD等多种情况下会出现损伤,因此,这一研究结果的发现不但加深了我们对工作记忆的理解还将有助于相关治疗手段的研发。
-
健脑类保健品中含有多种未经批准的药物成分
目前,市面上存在着许多声称能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健脑类保健品。在对这类 “聪明药”和“认知能力增强剂”的成分进行检测后,研究人员发现,取样的10种健脑类保健品中一共含有5种未经美国药物及食品安全局批准的药物成分,且其成分表和所标注的含量也多与检验结果有所出入。不同于处方药,保健品类药物无需得到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的认证就可直接上市,而在上市后FDA才会对其进行监管,这便为消费者带去了大量的风险隐患。这些药品中的成分不但未经检验,往往还存在着计量超标的情况,服用后可能会造成各种危害到身体健康的严重副作用。在同其他处方药一同用药时,其危害性将会更大。
-
糖尿病并发症会影响儿童的记忆力和IQ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一种极其普遍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常见于血糖未得到良好控制的I型糖尿病病患。其早期症状有口渴、尿频、恶心、腹部疼痛、乏力和意识模糊等。除了这些明显的生理症状外,DKA被证实还会对认知功能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相比那些从未有过DKA病史的糖尿病儿童,仅有过一次DKA发病史的个体其长期记忆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伤,而DKA病情越是严重, IQ值也越低。这一结论表明,随着病程的进展,糖尿病儿童的认知能力会不断下降。因此,早期的疾病筛查和及时的血糖控制就变得尤为重要。只要对血糖值进行严格的把控,便能阻止DKA发生,从而避免对儿童的脑功能产生影响。
-
提示行为有助于减少错误记忆的形成
人的记忆极易受到干扰,特别是在记忆提取并重构的过程中如果有错误信息被呈现在面前,则这些歪曲的情报就有可能会被整合到过往的记忆片段中去。而简单的一个提示,告知所提供的信息可能有误就能大大降低错误信息对记忆的影响。警告和提示对记忆的这种保护作用具体可以体现在与原始事件相关的感觉区域的活跃性上升和与误导信息相关感觉区域的活跃性降低上。该发现对提高目击证词和日常记忆的准确性有着莫大的帮助,并提示了人为干预脑回路以提高记忆可靠性的主要路径。
-
潜意识学习的无限潜力
大脑内有很大一部分的活动是无意识的,这些无意识的活动多如繁星且极其复杂,就连最先进的AI都无法判别出其中哪些是和任务有关的可被利用的信息。然而实验却证实,我们的大脑却有办法依靠这些无意识的活动学习奖惩机制并将其转化成有意识的决策行为。仅需经历200次的试错,实验参与者就能学会如何使自己的回报最大化,且自信心也会随之增长,而他们自身却对该学习过程毫无意识。利用fMRI和计算机模型,研究人员找到了与潜意识学习相关的神经学机制,并发现额叶中所体现出的自信度与基底核内奖赏预测误差的同步对潜意识学习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研究成果揭露了人类学习能力的无限潜能,并提示在未来我们将有可能对无意识学习进行干预,从而加强各种自身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