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精神障碍

  • 降压药可降低抑郁症风险

    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与抑郁症风险的增加有关,那么用于治疗这类疾病的药物又是否能降低抑郁症风险?对37万人的个人数据进行分析后的结果显示,41种常用降压药中有9种能起到降低抑郁症风险的作用。其中2种为血管紧张素类药物,3种为钙拮抗药,剩下的4种则为β阻断剂。该团队成员猜测,降压药可能通过抗炎效果对精神类疾病的发生起到抑制护作用。

  • 睡眠问题、阿兹海默症与抑郁症

    许多爱茨海默症(AD)病人都伴有抑郁症和睡眠障碍等情况,然而这三者间是否存在着因果关系却不得而知。最新研究结果显示,睡眠障碍并不会导致AD,而AD和抑郁症也无明显相关性。虽然AD高风险人群比一般人更容易出现早起和睡眠时间短等问题且很少失眠,但两者间的差异并不十分明显。由此可见,AD风险可能会对睡眠状况产生影响但却不会直接促使抑郁症的发生。

  • 慢性疼痛的干预

    全球有约1/4的人口会在他们的人生中经历慢性疼痛。和急性疼痛不同的是,慢性疼痛的病因常常难以查明且会持续长达数年的时间,长期经受这种不适感的折磨会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而在该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会将疼痛信号持续传递进神经元细胞核的蛋白。当该蛋白的功能被抑制后,实验鼠对高温、辣椒素等有害刺激所作出的疼痛反应就会减弱。现存的药物中已知有约20种非止痛类药物可能会对这一蛋白的相关通路产生影响,研究人员挑选了其中的两种(分别为一款强心剂和一款抗生素)再次进行了小鼠实验,发现它们能很好的起到止痛的效果。这种在查明疼痛的分子生物层面机制后再从现有药品中搜寻合适药剂的方法省去了开发新药所需的时间,能快速、安全的为受慢性疼痛所困扰的病人提供适用的药品。

  • 糟糕的睡眠质量会影响社交行为

    睡眠不但会影响人的认知功能还会影响人的行为和动力。在精力充沛和昏昏欲睡两种情况下,对社交的渴求程度也会有明显的不同。通过实验进行量化后的结果显示,极度困倦的状态最多会导致社交量下降70%,而适度的社交,特别是非夜间社交,则能提升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无论是睡眠质量还是社交孤独感都与抑郁情绪的产生和维持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而这两者所具有的紧密联系能帮助我们理解睡眠障碍与精神疾病是如何进一步恶化的,并有助于相关干预手段的研发。

  • 致幻剂是如何与脑细胞受体相结合的

    诸如LSD、裸头草碱和仙人球毒碱等致幻剂虽然能使人产生长时间的幻觉,却也有一定的抗抑郁效果。只要能弄清这些化学物质是如何与脑细胞相结合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的,就能想办法开发出既不会致幻又能缓解抑郁症状的新型药物。在大脑中,致幻剂主要会与血清素受体进行绑定,致使神经元进入完全不同步且极其不规则的放电模式。使用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再加上所特殊制备的血清素受体,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研究人员成功拍摄出了一种典型致幻剂在与受体相结合时的高清结构图。这一成果的确立有助于加速抗抑郁和抗焦虑等制剂的研发。

  • 甲状腺炎症与焦虑症具有相关性

    在治疗焦虑症的时候,人们常常把目光放在神经系统上,而最新的研究结果却表明,内分泌系统的问题也会使人产生焦虑情绪。一部分焦虑症患者的超声和血检报告显示,其甲状腺功能虽然处于正常范围但却有明显的炎症反应。这种炎症反应是自身免疫障碍的一种表现,而在使用布洛芬和甲状腺素进行治疗后,不但甲状腺的情况有了改善,焦虑水平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除了甲状腺,研究人员怀疑性激素和肾上腺素相关的问题也可能诱发焦虑情绪。因此,在进行心理诊疗时,还需将生理情况也纳入考量。

  • 精神分裂症:先天大于后天

    蛋氨酸是一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在妊娠期,如果子宫内蛋氨酸过量则幼儿出生后会表现出类似精神分裂的症状,且这种影响无法靠后天改变。大脑中有800种基因会因该氨基酸发生变化,并会在出生后仅24小时内改变幼儿的大脑。其中一个有了很大变化的基因已知同自闭症以及阿兹海默症有关,或许在这些疾病发展的早期,它们的致病机制有着极高的相似性,而随着大脑的发展,才最终分化成完全不同类型的疾病。为了对精神分裂等神经性病症进行治疗,可能在胚胎大脑发育期就需要进行干预。

  • 研究揭露抗抑郁药的作用机制

    氟西丁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抗抑郁药物,它可通过提升脑内血清素水平来改善抑郁情绪从而降低自杀率。但这种药物的有效性仅为2/3,且效果会有一定的延迟。因此,理清氟西丁更为底层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对其有效性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抑郁症虽说是心理疾病,但其影响范围不单在心理还在生理上。具体可表现为大脑前额叶及情感处理相关区域的结构功能性改变和神经发生的减少。而该研究则发现,氟西丁类药物被摄入内体后,转录激活因子AP-1会对其做出反应,激活p11等神经重塑基因的表达,从而改变神经突触的结构与功能,修复抑郁症患者大脑的神经可塑性,将抑郁脑重新变回正常脑。在对此机理的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信号通路、基因、生长因子等都被一一挖掘出,可用作预测药物有效性的生化指标。其他与神经可塑性有关的疾病也可参考该研究开发新的治疗手段。

  • 失眠患者的福音:线上认知行为疗法

    在美国,大约有5000-7000万的成年人有着某种睡眠问题。虽然认知行为疗法是目前已知的针对睡眠障碍最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但并非所有人都有机会接受该治疗。而低成本又无需预约的智能线上认知行为疗法则能帮助更多的人提高睡眠质量。这种电子支援系统会辨认出睡眠问题的潜在诱因,包括不良的睡眠规律、压力源和其他各种会影响睡眠的因素。在接受该线上诊疗后,58%的病患有了明显的改善,比参照组高上近三倍,且安眠药的使用也呈现出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