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Nick

  • 一著名经济学实验已被验证数千次

    不同于物理法则,经济学定理中的核心变量在于人,而人的行为往往被认为是不可预测的。然而,在分析了20,000份经典供需法则的实验结果后,研究人员发现,这些数据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且与经济学定理所预测的结果极其相近。不管有着怎样的个体差异存在,经典供需法则原理被证实能像物理定理一样对集中市场中的交易行为进行准确预测。虽然乍看之下个体的经济行为都带有着自我意志且完全称不上是绝对理性的,但这项研究却表明,大规模的人类行为也有其公式存在。

  • 锁定掌控生物钟的两种神经元

    使用生物发光成像技术,该团队研究了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中下属两种神经元在调控生物钟方面的不同作用机制。其中,VIP神经元通过接收视网膜中的光信号来同步SCN与外界的节律,而AVP神经元的调节作用则无需光信号。AVP神经元的正常运作对维持生物体的昼夜节律至关重要,因为当VIP神经元出现异常时可通过与SCN中其他神经元的耦合作用恢复正常,而当AVP神经元内的节律基因表达出现问题时,VIP神经元无法补偿其功能异常。对生物钟神经元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对失眠的理解,并能助力相关治疗手段的研发。

  • 孕妇的免疫状况与后代的自闭症风险具有相关性

    在孕期,如果母方体内存在由哮喘、过敏、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各种原因所引起的炎症反应,则促炎症细胞因子便会跨过血脑屏障或直接与胎盘内受体相结合从而影响胎儿的大脑发育,增加后代患自闭症(ASD)的风险,甚至影响其严重程度。与既往研究结论相悖的是,这种影响只涉及子女的行为和情绪问题,而不会损害后代的认知能力。儿童心智发展水平的测评结果表明,炎症组中非哮喘类疾病的女性后代甚至具有高于正常组的认知能力。总体而言,母体炎症反应对男性后代的影响更大,且哮喘相比其他类型的疾病具有更大的影响力。母体炎症与后代ASD发病率具有强相关性这一事实的揭露有利于ASD防治手段的研发。

  • 研究揭露抗抑郁药的作用机制

    氟西丁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抗抑郁药物,它可通过提升脑内血清素水平来改善抑郁情绪从而降低自杀率。但这种药物的有效性仅为2/3,且效果会有一定的延迟。因此,理清氟西丁更为底层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对其有效性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抑郁症虽说是心理疾病,但其影响范围不单在心理还在生理上。具体可表现为大脑前额叶及情感处理相关区域的结构功能性改变和神经发生的减少。而该研究则发现,氟西丁类药物被摄入内体后,转录激活因子AP-1会对其做出反应,激活p11等神经重塑基因的表达,从而改变神经突触的结构与功能,修复抑郁症患者大脑的神经可塑性,将抑郁脑重新变回正常脑。在对此机理的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信号通路、基因、生长因子等都被一一挖掘出,可用作预测药物有效性的生化指标。其他与神经可塑性有关的疾病也可参考该研究开发新的治疗手段。

  • 小鼠与大鼠研究解码父爱的秘密

    父系行为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与认知功能的发展至关重要,而该研究则发现,下丘脑-结节漏斗通路中多巴胺神经元的不同电震荡模式可以通过调节体内催乳素水平引发或抑制父系照护行为。使用光遗传操作改变多巴胺神经元细胞膜的膜电位震荡频率或直接注射血清催乳素就能人为的使小鼠和大鼠父亲们对自己的子女表现出更多“爱意”。

  • 轴突受损后不同类型的周围感觉神经元会进入同一种转录修复过程

    对躯体感觉神经元受损后进行自我修复过程的理解有助于防止损伤进一步恶化且能助力止痛药的研发。然而,目前的相关研究大多将所有类别的背根神经节(DRG)躯体感觉神经元放在一起做整体分析,无法特定出是哪一种类型的DRG细胞参与了修复过程且无法解答不同细胞间的修复机制是否类似这一问题。使用单核RNA测序技术,该团队对不同类别的DRG细胞进行了研究并发现在受到损伤后,所有类型的DRG细胞都会进入一个共通的转录修复过程。在此过程中,每种细胞所特有的基因表达都会被抑制。涉及损伤修复的有关基因资料已上传至网上并对外公开,团队成员希望,这些信息能为疼痛治疗和神经再生相关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 腰果素对神经有修复作用

    包裹在神经元轴突外层的髓鞘对大脑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像是多发性硬化症等神经系统疾病的主要特征就是脑白质髓鞘的损伤。而现在,实验人员在腰果壳内发现了一种化学物质可以通过促使白细胞介素-33的生成对髓鞘进行修复。使用这种名叫腰果素的物质对脑炎小鼠进行治疗后,髓鞘的生成量成直线上升,瘫痪率则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该团队成员认为,腰果素这一物质的发现将对各种脱髓鞘类疾病的治疗产生深远的影响。

  • 线粒体动力学在神经发生中的重要地位

    在大脑皮层进行神经发生,即神经干细胞进行增殖分化的过程中,神经干细胞内的细胞器会经历一次重塑。线粒体发生分裂的放射状胶质细胞(一种神经干细胞,简称RGC)最终会分化成神经元,而线粒体发生融合的RGC则会进行自我更新,维持其干细胞的身份。影响RGC分化情况的这一阶段发生在有丝分裂后,且其持续时间视物种类别不同而有长有短。使用化学手段和基因调控,就可以操控人类体外神经干细胞和小鼠体内神经干细胞内线粒体在此阶段内的分裂和融合情况,从而改变RGC的分化命运。对神经发生细节的进一步了解让我们离彻底理清大脑发育原理又近了一步。

  • 比起即刻的奖励儿童更喜欢进行探索

    儿童能像成年人一样通过学习了解到哪个选择才是最优解,但不同于成年人,儿童并不会在得出结论后就直接选择那个答案。在不确定性较高的环境中,他们倾向于继续系统的对其它选项进行探索,以防其中哪项的价值发生了变化。而当不确定性只集中在小部分的选项中时,孩子们的行为就会出现两极分化,有的会继续搜集信息而有的则会像成年人一样有针对性的选择最优解。儿童和成年人的这种行为差异可能源自于其大脑所处的生长阶段不同,早期丰富的探索性行为能帮助孩子获取更多的知识,以加深对世界的理解。

  • 维生素B1能保护大脑远离酒精性痴呆

    过度饮酒会对认知功能产生负面影响,造成所谓的酒精性痴呆。研究人员推测,维生素B1的缺乏可能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已知铁在大脑中的积聚会导致脑组织出现氧化性损伤,而大量饮酒则会过度消耗体内的维生素B1。维生素B1对维持正常的血脑屏障至关重要,一旦长期缺乏,铁就更容易在大脑中沉积,从而对认知功能产生影响。使用药物降低脑铁含量或补充维生素B1将对大脑有一定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