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Nick

  • 喂食不均衡饮食的小鼠其后代大脑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单不饱和脂肪酸Omega 3和Omega 6摄入的均衡性对维持正常体重至关重要, 且这种均衡饮食不但会对食用者个人产生影响,还会通过母体影响胎儿的大脑发育,从而使后代也出现体重方面的问题。在妊娠期,如果孩子母亲摄入过多的Omega 6和过少的Omega 3,那么胎儿大脑中奖赏回路内负责生成多巴胺的神经细胞就会增加,而多巴胺的过量分泌会使人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摄入过多的糖分和脂肪。使用药物抑制多巴胺的分泌就能改善这种特别爱吃东西的表现,从而对体重进行控制。

  • BIN1基因与阿兹海默症的关联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BIN1基因和阿兹海默症的患病风险提升有显著关系,但具体的作用机制却尚不明确。在提高BIN1基因的表达后,研究人员发现,大脑内的神经网络出现了过度活跃的情况,而神经元的频繁放电容易诱发损伤,且这种过度兴奋的状态也是阿兹海默症的早期特征之一。BIN1基因的这种影响离不开Tau蛋白的存在,当Tau蛋白被移除,BIN1也就无法通过增加钙离子的流入造成神经元频繁放电。发表该结论的研究团队已经着手于研发能阻断Tau蛋白和BIN1联系性的药物,一旦成功,将为阿兹海默症的治疗带去新的希望。

  • 孕期长短决定新皮质大小

    新皮质是大脑进化过程中最晚出现的一层皮质,内部共分六层,与高等认知功能密切相关。人类的新皮质高度发达,比黑猩猩大约三倍,而这层新皮质在进化过程中发生扩张的主要标志为其上层中神经元细胞数量的猛增。先前已有研究表明,一种人类所特有的叫做ARHGAP18的基因与新皮质的扩张有关,在这项新研究中,发表该成果的同一团队又揭露了能使新皮质产生扩张的另一因素,即孕期的长短。早在2014年就有模型证实延长神经发生的周期有助于增加新皮质的大小。现在,通过小鼠实验研究人员发现,孕期越长,神经发生周期就越长,新皮质上层的神经元数量也就越多。因此,母体孕期较长的胚胎其大脑新皮质会明显大于母体孕期相对较短的胚胎。这一结论不但加深了我们对大脑发育过程的理解,对认知障碍相关的神经发育类疾病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 意识到底是连续的还是间断的?

    乍看之下,我们的意识似乎是连续不断的,只有在深度睡眠的时候才会中断。然而事实上,我们根本做不到无时无刻的对事物进行有意识的感知。譬如,在对自身的运动状况做出明确的判断与感知之前,一些极小单位的视觉信号会需要先在大脑中进行整合,而这一过程完全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所以说,我们的意识更像一小段一小段的间隔,而在这些间隔当中都存在着一长段无意识的感知期。这一新模型的建立加深了我们对意识的理解,为思维干预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 精神分裂症:先天大于后天

    蛋氨酸是一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在妊娠期,如果子宫内蛋氨酸过量则幼儿出生后会表现出类似精神分裂的症状,且这种影响无法靠后天改变。大脑中有800种基因会因该氨基酸发生变化,并会在出生后仅24小时内改变幼儿的大脑。其中一个有了很大变化的基因已知同自闭症以及阿兹海默症有关,或许在这些疾病发展的早期,它们的致病机制有着极高的相似性,而随着大脑的发展,才最终分化成完全不同类型的疾病。为了对精神分裂等神经性病症进行治疗,可能在胚胎大脑发育期就需要进行干预。

  • 行善有益于身心健康

    有研究表明,乐善好施的人会更快乐、身心也更健康,但并非所有利他行为都有益于心理和生理健康,且其效果也是因人而异。相比正规的志愿者活动,日常生活中随意的善意举动对健康的正面影响更大,而这种影响在心理层面的表现也着重于幸福感的增加,会使人觉得人生更有意义,和单纯的愉悦感的提升并无明显关联性。除此之外,这种增益效果也取决于个体的年龄和性别。不同于年轻人,利他行为对退休老人的影响普遍仅限于生理健康的加强,而相对于男性,女性更能受益于这种亲社会性行为。由此可见,我们的大脑对利他行为的类型不但十分挑剔,且其奖惩机制也受年龄、性别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 睡眠质量可预测阿兹海默症发病时间

    睡眠有助于大脑内有害代谢产物的清除,慢波睡眠不足的人其大脑内β-淀粉样蛋白水平会明显高于拥有充足睡眠的人群,而β-淀粉样蛋白的不断堆积是阿兹海默症发病的一个高风险因素。因此,从一个人的睡眠质量中,我们就可以推测出他离阿兹海默症还有多远。虽然基因检测和血检都能用来推测阿兹海默症的发病时间,但慢波睡眠长短这一变量不但是一种检测指标,还可以是一条干预路径。如果从临床问诊情况中我们得知病患存在某种睡眠问题,就能及时通过各种手段改善其睡眠质量来推迟老年痴呆症的发病时间。

  • 大脑的人脸识别机制与AI极其相似

    脑胼胝体压部的损伤会造成一种叫做半边面部识别变性症的疾病,得了这种病的患者在看人脸的时候会发现对方的半边脸像融化了一样。无论对人脸图像进行怎样的转动,总是同一半边的脸部出现问题,且这种现象只会发生在人脸识别上,对其他事物的辨识无分毫影响。由此可以得出,该病只影响到了大脑内负责处理面部信息的部位,且人脑对面容信息的识别与处理是独立于视角与方向的,左右脸的解析也分区域进行。在看到人脸时,我们的大脑会自动对其进行调整。无论是大是小,脸孔是否被翻转,都会被规范到一个可用来与原始面容信息做比较的基准值。这种处理方式同机器在进行人脸识别时的方法可谓是如出一辙。该发现模糊了机器与人的界线,证实AI可完美复刻人的部分认知功能和模式。

  • 视皮层编码头部运动信息

    在此之前,对于视觉皮层的研究大多是基于静态样本,且这块区域一直被认为只会被动的接收来自视网膜的信息。该研究团队却发现,视觉皮层中的V1区块的激活状况会受到机体的头部运动状态所影响,有选择性的在光照和黑暗情况下抑制或加强相关神经元的活动,且该过程受到M2运动皮层的调控,这便解释了为何M2区域受损会影响到观测行为。该基础研究刷新了我们对视觉皮层的认知,提示机体运动与视觉感知具有极其紧密的联系。

  • 大脑监控的新纪元:癫痫诊断和个性化治疗的未来

    目前,癫痫病人发病次数的计算主要依靠病人自行记录,可靠性较弱。鉴于发病的次数和频率对发病的诱因和药物疗效的评判至关重要,在临床上急需一种更为可靠的监测手段来进行发病情况的记录。而新一代的皮层下EEG监测设备就能满足这一需求,给予医师长期且可靠的发作数据。有了该类设备的支援就能使癫痫的诊断和治疗更为精准,对其他脑部疾病的监测亦有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