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将作为“人工智能大模型元年”被历史铭记。入局AI界的众多大佬里,出现了隐退互联网江湖多年的陈天桥的身影,而他关注的领域尤为独特。
▷图一:盛大集团和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创始人陈天桥说,新一代AI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没有之一。图源: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CCI)
7月,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ianqiao and Chrissy Chen Institute,简称TCCI)在上海举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宣布了追加10亿元投入“AI+脑科学”,旨在推动人类智慧和机器智慧的相互结合与促进。计划一发布,立即引起了轰动,让陈天桥瞬时冲上热搜。
据接近陈天桥的人士透露,在今年一季度高山大学组织的一次论坛上,作为主讲嘉宾的陈天桥被问及如何看待这次人工智能浪潮,他脱口而出:“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没有之一。对人类来说,这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何其有幸!”
作为全球最大的私人脑科学科研机构的创始人,他连续多年一直高度关注AI、大数据。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AI技术的涌现,更是让他兴奋不已,由此为研究院定下了“All in AI for Brain Science”的战略。
早在两年前,研究院就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合作成立了人工智能与精神健康前沿实验室,试图用AI和大数据找到精确诊疗精神疾病的新方法,研发了虚拟心理治疗师等项目。同时,研究院一直在积极布局研发新一代用于更好采集大脑活动数据的技术工具,比如与中科院微系统所团队合作的柔性侵入式脑机接口电极,与浙江大学团队合作的基于智能手机的眼动追踪技术,与电子科技大学团队合作的家用脑电额贴,与腾讯游戏合作的在线认知测评手机游戏等,都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然而,理解大脑仍是人类目前最复杂的难题之一,而人工智能的运行也存在过程不透明、过程不可控等问题。天桥脑科学研究院由此诞生了将两个“黑盒”互相对照、互相破译的想法,走出“AI+脑科学”的独特路径。无论是10亿经费,还是陆续招募组建的AI科学家团队,都将无偿出现在“AI+脑科学”最需要打通的瓶颈之处——就是要去解决数据、交流和人才等难题。
数据:医生和脑科学家想做AI,难在哪里?
AI如何帮助预测和评估精神分裂症?这是浙江理工大学刘宏艳教授最感兴趣的问题。
传统方法依赖于患者与亲属的对话,但这种方式有很大的主观性,限制了对病程的深入了解和治疗效果的持续客观监测。而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显示,基于语言流畅性任务的AI模型可以有效区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印证了AI辅助诊断的可行性。
在今年7月底的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年会上,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宣布,从“10亿元大礼包”中首先拨出1亿元,用于资助人类大脑及相关全身和行为数据的采集、分析和训练,还提供存储服务器、算力等基础设施支持,以及多种创新数据采集技术。刘宏艳教授尤其对眼动追踪技术感兴趣,认为结合眼动数据和语言流畅度任务的数据,可以构建更为精准的针对精神分裂症的AI预测模型。很快,刘宏艳团队与天桥脑科学研究院达成了合作协议,研究院将从资金、技术等多个途径支持团队的研究。
▷图2: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追加10亿元投入“AI+脑科学”。图源: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CCI)
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计划得到了科学家和临床医生的积极响应,帮助解决了许多科研人员和医生面临的数据流失、混乱和沉默,缺乏专业AI人才进行管理和分析的痛点,在发布当天就收到了多个申请,10天内就落地了第一笔资助,支持澳门大学伍海燕、南方科技大学刘泉影联合课题组建设国内首个大规模中文语料刺激下的脑电数据集。
交流:AI专家和脑科学家,能聊得起来吗?
作为神经外科大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天桥脑科学研究院中国负责人毛颖教授非常关注AI在辅助问诊、辅助分析大脑影像和脑电数据、制定手术方案等领域的价值。他认为,AI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人脑,有助于克服研究中的主观性障碍,促进对脑疾病的研究。
为促进AI与脑科学之间的交流,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已组织了6场以“AI for Brain Science”为主题的学术会议。这些会议聚集了AI科学家、神经科学家、临床医生、产业界专家和学生,共同探讨AI在基础研究和健康应用上的前景,吸引了800多名专家参与,在线直播观众接近100万人次。
在“记忆与人工智能”主题会议上,脑科学家分享了记忆编码、巩固、提取相关神经机制的最新进展,AI科学家则介绍了从脑科学发现中验证已有的AI算法设计思路,又将脑科学领域记忆研究进展用于开发具有记忆能力的AI算法。
11月,研究院再次重磅推出“数字生命与意识上传”系列会议,吸引了AI科学家、神经科学家等领域专家,共同讨论AI和脑科学的终极形态。研究院学术会议负责人表示,这些会议旨在全面探讨“数字生命”概念,包括伦理问题、个人数据的积累、脑机接口解码等话题。“数字生命需要科学界的合力探索,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探讨。研究院举办这一系列会议,期望从0到1构建关于数字生命的泛圈层讨论生态,向着谋求共识的目标走出一小步。”
▷图3:研究院举办“数字生命和数字孪生”主题系列学术研讨会,第一讲关注数字生命与意识上传,从科幻走进现实。图源: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CCI)
人才:新时代如何培养新一代科学家?
在AI和脑科学时代,如何培养,尤其是跨学科培养年轻人是一个关键。为此,天桥脑科学研究院主办了“AI+脑科学”高校巡回赛,吸引了众多才华横溢的年轻学子。同济大学的张婧璇和白俊豪通过这个平台展示了他们的创新项目——MindCam,一款在线多功能脑波相机,让用户的情绪和注意力变化能直观地体现在电脑屏幕上的头像特效和滤镜程度上。张婧璇说,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情绪的“可视化”,帮助用户进行放松训练、缓解压力和焦虑,或改善注意力和认知功能。这个项目获得了这一比赛的脑机接口专业赛道奖项。
事实上,“AI+脑科学”的跨学科人才缺口,是研究院多年来持续关注的问题。研究院尝试从源头创新来缓解,用挑战赛、夏校等课堂外的新形式培养新人才。
▷图4:研究院主办“AI+脑科学”高校巡回赛颁奖仪式。图源: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CCI)
坐落于苏州冷泉港亚洲中心的“计算与认知神经科学夏校”是研究院持续支持的项目之一。夏校举办10多年来,许多学生已成长为国际知名学者,如上海交通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院教授李松挺、麻省理工学院助理教授杨光宇、耶鲁大学终身副教授Alan Anticevic、Meta研究员Jean-Rémi King、OpenAI研究员Francis Song等等。夏校创始人、纽约大学汪小京教授表示,“中国用于支持跨学科研究和教育的机构很少。这里要特别感谢陈天桥先生和他夫人创办的天桥脑科学研究院的支持。”
日前,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系统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维克多·吉尔萨到访上海。作为欧洲人脑计划首席科学家之一,他主要领导了数字孪生大脑项目(EBRAIN),并且在模型指导癫痫临床手术上取得了成功验证。了解到天桥脑科学研究院的“AI+脑科学”计划后,吉尔萨予以了高度评价,感叹未来脑科学发展的机遇已就在眼前。
▷图5:欧洲人脑计划首席科学家吉尔萨教授到访上海,与华山医院院长、研究院中国负责人毛颖教授商谈合作。图源: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CCI)
“科幻小说描绘的数字生命令人向往,我相信,只有AI+脑科学,才能打造出真正的、有灵魂的数字生命。”进军脑科学7年,陈天桥的“大模型元年”低调从容。
记者|涵棋
责编|韵珂
审校|存源